吳敬璉:要完善新能源車國家創新體系

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三中全會決議想的很清楚,所謂更好就是不要像過去那樣,政府什么事都管。我們現在實際上花了很多錢,但是效果不是那么好。

1月13-14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以下簡稱“百人會”)年度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成立于2014年5月的百人會一直備受業內外關注,此次論壇更是被看作一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盛會。論壇將以“產業發展新生態”為主題,由百人會閉門會議、高端論壇、以及六個專題論壇組成,發布百人會目前階段性研究成果,為政府、廠商、專家學者就中國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本次論壇將圍繞“電動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動力電池的現狀與發展、低速電動汽車發展方向、新能源公交車產業化、電動汽車基礎設施、電動交通一體化與互聯網”六大課題,進行平行論壇。

以下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家吳敬璉現場發言。

吳敬璉:我講一個新常態國家創新體系。其實是兩部分,第一個部分講一講當前總的形勢。另外講一講,對應這種新的形勢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們國家的創新體系。先講第一方面的問題,從去年以來對于中國現在面臨的經濟態勢,中國黨政領導給它做了一個界定就是中國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有各種各樣的文章,我看這些文章以后,大概可以把新常態的內容或者特征歸結為兩點:

第一,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降溫,進入一個下行的通道。從高速增長的狀態轉向了中高速增長。這個趨勢今后可能還要繼續,可能還要進一步變成中速增長。

第二個特點,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增長。但是我們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兩個特征,現在的狀態你可以發現這兩個特征它的進入進度是有很大差別的。

第一個特征已經是現實了,從去年以來這種GDP增長速度的下行的趨勢已經是一個顯示了。絕大多數人對這一點也有共識,可能也有少數人認為中國的增長率是8%甚至更高,之所以沒有達到是主觀能力不夠或者宏觀經濟政策不好,有這樣看法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都很少。對這一點它是一個現實的狀態,不管人的愿望如何,它都是不可逆轉的,這一點有共識。

但是第二點,中國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發展,轉向質量效益型的集約發展,這個是我們一種期望的目標,它并沒有成為現實,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如果我們只是實現了第一點,而第二點不能實現,那么至少有這么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增長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的動力它發生了衰減,如果不能用效率的提高去做補充的話,那么原來由于數量擴張所掩蓋的各種經濟的社會的矛盾都會暴露出來。那么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第二點,如果原有的驅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衰減了,而效率沒有得到提高,這種下行的趨勢就會不斷地加劇。那么它就下行的速度太快,就所謂出現失速的現象,這個飛機飛在半空中,速度突然一下非??斓慕档?,這個飛機就出問題了。所以,在承認經濟下行是一個客觀因素決定的一個趨勢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實現這個第二個特征,只有具備這兩個特征同時具備,這才是我們所希望見到的新常態。

如果只有第一個特征,而沒有第二個特征,它是穩不住的,而如果真出現了2009年初期那樣,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的兩位領導人提出世界經濟的新常態,如果實現的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不好的結果,他們說世界經濟經過長期的簫條沒有實現。我們現在說這個新常態顯然不是09年這兩位先生所說的新常態。

現在我們要努力地實現我們這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是要促進創新,要優化結構總體來說就是要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克服所謂三期一疊加所造成的各種矛盾,三期疊加是2013年到2014年的時候的中國黨政領導對于我們的態勢判斷,這是三期疊加在一塊存在很多問題,所以三期疊加就是第一個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速度下降。第二期叫做結構調整鎮痛期,所謂結構調整跟講發展方式轉型是同一個意義。結構要優化,我們原來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結構的優化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它要經歷很多痛苦是一個鎮痛期。第三個期就叫做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前一段時候我們常常以為增速下降,是可以用宏觀的經濟政策,用刺激政策把它拉起來的,從2009年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我們現在要消化。這些問題能夠解決這些矛盾,能夠緩慢的它根本上說就是要依靠效率的提高,依靠發展方式的轉型。所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成為我們現在要確立一個符合我們愿望的一個新常態的關鍵,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問題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或者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這不是一個新提出來的問題,不是這兩年提出來的問題,而是今年正好是20年,這是1995年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提出的問題,還是一直沒有得到實現。這里的關鍵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建立起一個比較好的體制,用2003年的中國十六6屆三中全會決議說能不能消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就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問題來說,消除體制性障礙,建立一個好的體制,我認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建立和優化改善我們的國家創新體系。這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創新活動是越來越活躍,特別是近年來,這個技術發明像雨后春筍一般,特別是跟網絡相關的,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的各產業,這些80后甚至90后,他們對于未來充滿著希望,確實這個技術創新是活躍起來了,但是你回頭來看,這些創造發明的產業化狀態就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