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電池行業十大國內新聞:政策轉折 巨頭作戰

2018接近尾聲,電池網總編室精心匯總這一年新能源電池行業十大國內新聞,回顧2018產業變化,以期洞察2019產業發展態勢。

2018年新能源電池行業十大國內新聞:政策轉折 巨頭作戰

2018年是中國新能源電池產業政策轉折之年,在政策引導下,市場投資熱情不減,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電池技術路線活躍,競爭格局加速洗牌。

這一年,新能源電池項目重組并購、投資擴產、開工投產高熱,統計的100個鋰電池及其上游材料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逾5710億元。另外,還有42個新能源電池行業開工項目,投資總額高達3143.38億元;43個新能源電池行業項目投產,公布的投資總額高達976.64億元;44個并購事件,公布的總金額約875.36億元。

這一年,隨著新能源消費市場不斷升級,電池技術層出不窮,高鎳電池、燃料電池、石墨烯電池、固態電池、鋁空氣電池……下一代電池誰是王者?燃料電池憑借政策扶持、企業加碼及市場應用不斷完善,已掌握先發優勢。

這一年,新能源車市迎來洗牌,前有“612補貼新政”正式實施,引導高續航里程電動車競相上市;后有市場投資管理新政大變革,嚴防純電動車企盲目布點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光伏儲能行業也迎來洗牌,“531新政”發布,光伏產業規模擴張的時代已落幕,激活光伏平價上網時代。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迎來28年來首現負增長,但新能源車高熱卻成就了國內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北汽藍谷上市;造車新勢力經歷褒貶不一的一年,也造就了蔚來汽車成功登陸紐交所。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帶動下,鋰動力電池需求增長,電池企業開啟巨頭爭奪戰。2018年,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成功上市,比亞迪也宣布電池業務將在2020年前獨立上市。

這一年,EVTank、電池網、伊維智庫、伊維經濟研究院、我愛電車網、能源財經網聯合調研并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鏈年度競爭力品牌榜單,來自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動力電池、新能源乘用車、充電樁運營等領域的70家企業上榜。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成就了新能源行業一批”首富“誕生,2018年胡潤富豪中,115位涉足礦產、材料、電池、設備、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家上榜。

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和技術改進,鋰電池綜合成本持續下降及質量安全成大勢所趨。此外,無論傳統車企、新能源車自主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都在尋求轉型升級的新機會: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加速布局;自主品牌與合資/外資品牌開始交鋒;造車新勢力遭遇交付“生死劫”……

2018接近尾聲,電池網總編室精心匯總這一年新能源電池行業十大國內新聞,回顧2018產業變化,以期洞察2019產業發展態勢。

電池網總編室

2018年12月30日

【市場之態】

NO1、2018新能源電池項目重組并購/投資擴產/開工投產高熱 “買買買”與“活下去”如何兼顧

新聞回放:2018年,電池網(微號:mybattery)從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中,統計的100個鋰電池及其上游材料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逾5710億元。其中,鋰電池投資項目38個,37個公布投資金額,總額近2340億元;18個項目公布產能規劃,由于產量單位不統一,粗略估計總產能約253GWH。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投資項目25個,24個公開投資金額,總額超856億元;13個公布產能規劃,產能近440噸。負極材料投資項目5個,4個公開投資金額,總額近72億元;3個公布產能規劃,產能達98萬噸。隔膜投資項目8個,總額超159億元;6個公布產能規劃,產能近34億平米。電解液投資項目2個,總額達18.5億元。新能源車投資項目22個,總額超2265億元,公布的規劃產能逾342萬輛。

另外,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18年有42個新能源電池行業開工項目,投資總額高達3143.38億元,平均單個項目投資74.84億元。2018年還有43個新能源電池行業項目投產,有半數未公布投資金額,但公布投資金額的22個項目,投資總額高達976.64億元,平均單個項目投資44.39億元。

電池網還匯總了2018年新能源電池產業并購情況,統計在內的44個并購事件中,公布交易金額的有37個,總金額約875.36億元,平均交易金額23.65億元。被并購的企業中,電池及電池系統、正極材料上游原材料、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標的較為熱門:有15家為電池及電池系統,12家為正極材料及上游礦產資源,7家為新能源車及零部件產銷,3家為設備制造,2家為電池隔膜,還有負極材料、導電劑、電解液、六氟磷酸鋰各1家。(綜合:電池百人會-電池網)

NO2、聚焦下一代電池技術 燃料電池市場應用先行一步

新聞回放:隨著新能源市場需求不斷提升,電池技術層出不窮,下一代電池技術中高鎳電池、燃料電池、石墨烯電池、固態電池、鋁空氣電池……哪一種電池技術是可以與新能源汽車成為最佳拍檔的呢?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指出,目前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并不能完全滿足中國未來新能源出行的需求,還需要多種路線的結合,應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

與萬鋼的建言呼應,今年以來,全國累計2000多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和12座加氫站實現投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包括上汽、東風、宇通、福田、吉利、長城和濰柴等40余家整車企業和發動機企業積極布局,形成了京津冀、華東、華南、西南、華中、西北、東北等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

另外,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今年第1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配備燃料電池的車型陡然暴增。今年全年,共計16家車企的72款燃料電池車型進入目錄,與2017年10家車企22款的規模相比,大幅增長了227%,且目錄中燃料電池汽車電池供應商累計達30家,較去年8家增長明顯。(綜合:經濟觀察報、電池百人會-電池網)

【政策之舉】

NO3、612補貼新政正式實施:高續航里程電動車競相上市 跨國車企受傷?

新聞回放:按照《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8〕18號)要求,政策過渡期到2018年6月11日結束。自2018年6月12日起,2017年第1~12批及2018年第1~4批《推薦車型目錄》將予以廢止。新能源汽車要進入新目錄,必須滿足新的技術要求。與此前相比,新的技術要求在續航里程、百公里能耗以及各方面綜合指標上都更高、更嚴格。

補貼新政落地,車市迎來洗牌,儼然已成為“300+時代”的助推器。高續航里程電動車競相上市,低續航電動車面臨停產停售,微型車迎來了“淘汰”還是“升級”的抉擇,車企迎接新一輪大考。

值得注意的是,補貼新政落地后,以大眾為代表的跨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似乎少有聲音出現。對此,業內也有觀點認為,跨國車企在等待2020年新能源補貼完全退坡后再全力出擊中國市場,屆時它們已有足夠的時間大幅提升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與自主車企正面競爭。(綜合: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

NO4、新能源汽車市場大變革:補貼退坡 投資管理出新政

新聞回放:國家發改委網站12月18日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兑幎ā访鞔_禁止新建獨立燃油汽車企業,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同時,嚴格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管理,防范盲目布點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規定》對動力電池產業及新建純電動汽車生產提出明確要求,其中,現有動力電池擴能項目,要求企業上兩個年度的產能利用率均不低于80%;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企業法人的股東,應擁有車用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

不難理解,國家之所以如此嚴格把控生產資質的發放,實際是基于新能源汽車健康持續發展的考慮。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已獲得相關資質的15家車企中,仍有部分企業在“渾水摸魚”,至今沒有產品投放,而“腳踏實地”的企業卻只能被迫選擇代工,或者通過收購來獲取資質,這顯然違背了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初衷。(綜合:新華網、21世紀經濟報道)

NO5、“531”新政落地!光伏“平價上網時代”將近?

新聞回放:5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同時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而今年1-4月,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就已經近900萬千瓦。此外,補貼也有所下降。

新政出臺對于指標嚴控和補貼退坡已落下實錘,我國光伏產業“烈火熬油”、追求規模擴張的時代已落幕,行業洗牌正推進著技術進步、發電成本降低和平價上網的進程;產業的優勝劣汰催促光伏行業從政策培育期走向競爭階段的自然市場,促進行業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進一步鞏固光伏產業在全球領先地位,培育更多世界級光伏制造領軍企業。

的確,以新政激活的光伏平價上網時代的確比預期提前。按照國家能源發展規劃路線,國內實現光伏平價上網的時間節點設定在2020年,而業內普遍樂觀認為該時間可以提前至2019年。(綜合:經濟參考報、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巨頭之戰】

NO6、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北汽藍谷上市 蔚來汽車登陸紐交所

新聞回放:2018年,國內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北汽藍谷成借殼上市特殊樣本,風風火火的造車新勢力也成功誕生了第一家成功IPO的“玩家”。

9月27日,北汽藍谷在上海證交所進行重組更名暨上市儀式,宣布停牌兩年的SST前鋒更名為“北汽藍谷”,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敲響了復牌交易的鐘聲。這意味著,北汽新能源借殼重組上市的計劃正式完成,北汽藍谷也因此成為登陸A股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已經突破了60家。雖然大家對于“量產交付”還存有定義方面的分歧,究竟誰是第一家成功實現量產的造車新勢力不好下定論,但第一家成功IPO的“玩家”已經誕生,這就是蔚來汽車。美國時間8月13日,蔚來汽車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書文件,文件內容顯示,蔚來汽車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NIO”,擬籌集最多18億美元(約124億元)資金。(綜合:經濟觀察網、中國汽車報網)

NO7、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上市 比亞迪電池制造業務2020年前上市

新聞回放:隨著鋰電產業日益發展成熟,為掌握動力電池發展的主動權,行業巨頭爭奪戰不斷升級。

6月11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目前公司為寶馬、大眾等一流整車企業提供動力電池解決方案,2015-2017年新增客戶數量分別為96個、58個和119個。12月6日,王傳福在深圳總部表示,計劃到2022年將電池業務掛牌上市;早在今年3月,比亞迪就透露過,公司正在做動力電池的業務剝離工作,預計2018年底或2019年初會拆分完畢。

另外,為推進產能盡快落地,6月27日,比亞迪年產能24GWh的動力電池工廠在青海正式下線,比亞迪宣布2020年動力電池總產能將增至60GWh。12月14日,寧德時代宣布擬通過控股子公司時代廣汽在廣州建設動力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額42.26億元,建設期為24個月。

與此同時,兩家頭部企業也將擴張的步伐延伸至海外,據媒體公開報道,美國時間12月6日,寧德時代美國子公司在底特律市正式成立,這是繼德國、法國、日本之后,寧德時代全球市場建立的又一個子公司。比亞迪也不甘落后,12月6日,比亞迪電池業務副總裁何龍表示,比亞迪正計劃在歐洲等地區建立汽車電池工廠。(綜合:華夏時報、經濟觀察網、電池百人會-電池網)